当前位置:首页  站内导航  学生升学

“中国妈妈” 为何在美国成了贬义词?

编辑:wyxy8 时间:2014年05月29日 访问次数:228

 (管得太多,孩子没希望)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422《新闻晨报》) 

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这还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在中国的“中国妈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你孩子学奥数,我孩子也要去学;你孩子学钢琴,那我孩子总不能只学口琴;你孩子进了重点高中,那我孩子挤破头也得进重点高中……本来东施只做自己的东施,西坡只做自己的西坡,都很不错,可是在家长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东施要效颦西施,西坡要模仿东坡,于是导致的结果就是:西施很美丽,东施不咋样;东坡很不错,西坡很低端。东西变西东,再也成不了好东西。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一个国家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整体上所培育的人才水准如何。建国60年来,或者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并没有成功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更没有培养出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才,这其中,与世界教育不搭调的“中国家教”,至少要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这并不是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醒。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自己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家教”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这是不能不承认的。

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溺爱、攀比、模子化、格式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几乎一模一样。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属于计划经济式的教育,可称之为“计划教育”,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和阴魂。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的,同样也属于是“计划教育”,根本无法培养个性人士、尖端人才。 

管得太多太死的教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被誉为“留学教父”的新东方领导人俞敏洪,把人分为三种:第一种人,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准则,被社会无情地打击到最底层;第二种人,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准则,但在社会准则面前没有任何的尊严,他们随波逐流;第三种人,他们不但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准则,而且能够在完全了解、理解社会准则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一部分社会准则,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的孩子,在我看来,大多数做不到第三种”,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去改变;他们适应了随大流不犯大错,而不懂得独立作判断,独立选择,“中国人有一种文化心理,就是求同心理,认为跟大多数人一样就是安全的”。俞敏洪的分析颇有道理,我们的家长就是从“求同心理”出发培养孩子的,根本不去考虑如何开发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教育本来应该是简单的。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实在不是很重要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根本就顾不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某地就曾发生过两位同学一个杀伤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两位考试成绩都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给“干掉”了。家长动不动就是问“考几分”、“排第几”之类,确实很烦、很无聊,但有多少“中国妈妈”不是这样习惯性地询问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二战时,英军最著名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因为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而永载史册。但蒙哥马利的童年很不幸、很痛苦,因为他有个糟糕的妈妈。那是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母亲责骂他的“关键词”就是“坏孩子”,而蒙哥马利在内心想的是:“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有一次,顽皮的小蒙哥马利把一只花瓶打碎了,他母亲就尖声大骂:“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但蒙哥马利没有成为炮灰,而是成了伟大的将军。蒙哥马利喜欢当兵,他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这里好就好在讨厌他的母亲没有为他安排“人生道路”。 

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突破社会。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