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站内导航  学生升学

留学申请文书之——本科Essay的写作

编辑:wyxy8 时间:2014年05月29日 访问次数:252

Essay,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小短文。在本科申请中这种短小而精悍的文章往往是整个申请开始后最耗费精力的一步,因为它不是随便应付就可以出彩的。那么究竟如何写作才能打动可能需要阅读几万份申请的录取委员会的心呢?

        区别于中国的文章,我们在写美国本科申请的Essay时,总的原则是小故事大道理。中国人是喜欢讲道理的人,所以无论是藏独还是台独,无论是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是若干其它我们数不清的事实,中国总是愿意给别人讲道理,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中国这样喜欢听道理,比如本部分所要讲的Essay的选择方式,美国大学不喜欢我们总给它讲人生、讲大道理、讲真善美,它更希望申请者给它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性格等等。所有的这些如何去讲?本书没有将所有学校的题目都一一分析,即便是一一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也需要经验将自己的亮点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整体,以帮助自己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本书选取部分常见题目来做解析,期望学生在写作时有自己的收获。以下是其中的是三个题目。

        Evaluate a significant experience, achievement, risk you have taken, or ethical dilemma you have faced and its impact on you.

        即,评价一次重要的经历、成就、冒险或道德困境,以及它对你的影响。这道题在无论是在中国的作文还是申请美国大学的essay中都是经常出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往往相信通过一件事情和一件事情的感悟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本质。因此,我们对这类题要充分地重视,好好把握。那么,如何来写作这类的essay呢?以下几条是准备工作。

?        问一下周围人对你的评价,你的哪一点是最突出的?

?        列一下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有哪一点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并且最让你自豪的?

?        问一下周围人对你做过的事情的印象,有哪一件是最让他们难忘的?

?        列一下自己参加过的所有活动、获得过的所有奖项、得到过的所有成就、遭遇过的挫折、大胆尝试的冒险、以及你的道德观,有哪些是最让你难忘的?

?       调研你所要申请的学校,看它期待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

        当你最终确定了要以什么为素材来写作后,那么无论倒叙、正叙还是插叙你都可以应用,只是记得我们的原则就好,那就是故事可以很小,但是一定要有这个故事;道理讲多了人人都烦,但是却一定要点到为止。所以在我们的大原则下,还有几个小原则:

事情不论大小
      
太多的学生在总结自己的过去时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写,其实这个文章的故事不管多小都可以,只要它给了你冲击,而且你从中得到了成长。有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一个女孩描写了她如何被一个男孩追求,而她又是如何拒绝这个男孩的,因为拒绝的方式太不考虑男孩的感受,男孩因此受了打击,很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女孩感到很内疚。从这件事中,她懂得了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要尽量不伤害到别人。虽然这件事并不算轰轰烈烈,但经历了这件事,她思想成熟了一些,成长了一些。在她的SATTOEFL分数相对占据劣势的情况下,该女孩却凭这篇essay最终打动了美国的录取委员会,拿到了综合排名前20的录取。

       所以如果没有做过与众不同的大事情,那就从小处着手,前提条件是它能够体现你的亮点,就比如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俗套的例子,是我们尽量不去写的例子,但是它能体现这个女孩在思想上的转变和成熟。

      . 故事叙述起承转合

        如果上面所说的女孩的文章没有在故事叙述时抓人眼球,那么纵使她得到的道理再深刻,也很难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她的叙述有起有落、有转折、有伏笔,才吸引人在看完第一句话后去看第二句。其实写作英文的Essay同写作中国的语文中的作文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叙述的精彩才能吸引美国人的眼球读下去。

道理总结到位 
      
当我们的学生说我不知道怎么写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说那么好吧,你来给我讲一讲这件事情的经过吧。于是在我们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很兴奋的给我们讲上1个小时,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们也很高兴,于是加紧问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对方就哽住了,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让他讲故事可以讲得很精彩,却不知道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道理。如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那么所有的讲述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在故事的结尾一定要提炼出一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升华。没有升华,文章的存在意义就失去了。

所做之事需有意义
      
现在有很多学生比较有魄力,自己在校内创办一个社团,从开始的策划,到中间的联络,再到最后的招聘会员等一系列的挫折和挑战等着他,他也一一克服掉了,然后道理就是学习怎样克服挫折迎接挑战。不能说这类文章不好,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你做了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固然你自己得到了提升,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加强,可是对别人来说这有什么意义?不知道,因为文章中没有任何提及,所以如果你有这种在你这个年龄来说还算惊天动地的活动,那再好不过了,可是尽量使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仅对于你,对于他人都是有意义的,而在文书的陈述中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其写进去。比如说你成立了这个数学社团,帮助了很多数学成绩学习不够好的同学这种简单的道理谁都会懂得,利人才是真正的利己

       Include a brief statement of your plans for the field of study you wish to pursue.

说说你对未来的打算。这类问题的回答方式非常简单,基本上可以分成3个部分来回答:

要学什么?
       
在回答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说明白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有两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开篇点题,即在文章的开始就说明白你要学的是什么专业,下面接着的是学习该专业的原因;第二个选择是末尾点题,首先将故事说明白,因为该故事,所以要选择该专业,即所谓的在后面点题。

    这两个选择有没有哪个更受欢迎呢?因为文书的写作是没有一个公式来套的,所以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但是美国人的思维还是相对直接一些,如果能开篇就点题,下面接着分析原因,更符合美国人的逻辑思维;但是这也不能说后面点题不推荐,这纯粹由你的写作习惯决定。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你到底要学什么一定要在明显的位置,在恰当的时机说清楚,不能绕来绕去还没说出来,这是原则。

为什么要学这个?
        
要学习某个专业,总是需要一定的原因的,你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哪里与众不同?比如说有个学生说想要学习化学,原因是小时候用画笔画画总是碰到一些问题,比如画直线比较困难,比如很难用橡皮擦擦掉等,于是她就希望将来能发明一种特殊的画笔,这个画笔能够满足小孩子的愿望,而她同时也知道,要制作这种画笔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需要了解画笔的化学成分,所以她希望将来能在此领域学有所成。

学习之后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能够将你学习该专业后的目的明确起来,那这篇文章就会更有说服力。学习该专业后你打算将来做什么,比如说仅仅是想制造一种方便孩子画画的画笔,这也是一种目的。有个学生在写该题目的时候是这样写将来的目的的:我希望能制作一种散发香味的烟花,这样当人们在享受烟花的美丽的同时还能让味觉得到满足。至于中间的原因不在此细说,我们要说的是即便这种目的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它很实际,当他学习工程的目的之一表达地很清楚的时候,录取委员会至少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只拥有学习商科是为了将来要赚钱这样的思想。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朦胧的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目标,不妨将其说出来,写出来,请别人去看是否可行,有目的的人远比漫无目标的人受美国大学的青睐。    

     Indicate a person who ha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you and describe that influence.

我们来分解这个题目,可以看到的要点有2个:

对你影响深刻的人?
影响是什么?
        
这两个要点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到的,但是我们在写这个题目时有个要注意的事项,如果想在一套申请中更多的体现自己的亮点,就可以在这种类似的题目中将重点放在你自己身上,而不是这个你要写的人。什么意思呢?

       描写对你影响深刻的人;描写给了你什么影响;描写这种影响让你变得怎样了;这些都是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引出来你,你在这种影响之下做了什么事情,如何应用这种影响才是关键。

于是你是如何做的?---这是本题目的精髓和点题所在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申请者写家庭给她的影响,家庭的创新精神从爷爷一直传承到爸爸,最后影响到了申请者本人,受此影响,申请者在一次research的经历中,就创新性的运用创造性思维完成了自己的research。通过这样的升华,申请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做了一次升华,那就是虽然全篇并没有一句话说我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但是却暗示出了她确实如此。

        每个题目都有自己写作的潜规则,但是重要的不是如何去遵循这些潜规则,而是要将题目分析透彻,将自己的亮点最大化呈现,唯有如此,申请者才能在一个个的小故事中完美体现大道理的人生!

                                            

                                            摘自刘新娟、刘文勇《去美国读本科》